和一位青年教师谈起教育家精神,青年教师说:“教育家精神是闪耀在教育家身上的璀璨光芒。”闻言,我思考良久,回道:“教育家精神就在每一位教师身上。教育家很远,但教育家精神很近。”
教育家精神在平凡岗位的细节里
如果有人问你:“教师这辈子要干哪些事?”答案蕴藏在两个词中——三尺讲台,四季耕耘。教育生活没有风起云涌,不需轰轰烈烈,平凡是最亮的底色。但即使是平凡的岗位,也能成为孕育教育家精神的土壤。在日常的教学中,教师需要用心钻研教材,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,批改作业时对学生的每一个错别字、每一个计算错误的纠正,不仅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,更是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。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中,教师需要用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,优化育人环境,帮助学生理解道理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。
细节决定成败,教育家精神是升华平凡工作的动力源泉,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用心用情处理好每一个细节,就是行走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上。
教育家精神在日常工作的琐事里
如果有人问你:“教师每天工作的内容是什么?”备教批辅考评补是常规。如果担任班主任,建设班级、组织活动、抓牢常规更是常态。看似忙忙碌碌,却常感建树寥寥,因为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而且这种重复性工作会让人感觉单调乏味。可以说,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琐事便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,“琐事”与“教育家精神”是两个看似不太相关但又有着深刻联系的概念,因为教育家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,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体现。琐事或许枯燥,但当它被赋予教育家精神时,就会变得有意义。
只有把每天的琐事做好,才能为教育家精神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行动基础,才能为育人实践注入源头活水。
教育家精神在循循善诱的艺术里
如果有人问你:“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。教育是交流的艺术,既需要语言的互动,更需要心灵的沟通,而循循善诱则是一种科学的交流方式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,需要个性化的引导,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爱心和专业素养,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疑问,用心地启发学生思考,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。特别是在AI时代,知识信息海量化涌现,似乎不通过教师,学生也能学有所获。但是恰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:“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和鼓舞。”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和托举,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循循善诱贯穿于教师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之中,是教育家精神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。
教育家精神在孜孜求索的研究里
如果有人问你:“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?”实践是基本前提,而研究则是必经之路。教育教学实践是具体而又千变万化的,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及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智慧。这些经验、技巧和智慧的形成,固然需要实践,但更需要研究。叶澜教授曾说:“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,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。”所谓反思,即为研究,教师要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,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,创新教育教学方法。教师的研究是实践性研究,它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,理论与实践具有高度的协同性。
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一定要有研究和创新意识,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,职业生涯方可结出累累硕果。
教书育人是教育家精神的标志性符号
教育家精神是贯通历史、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结晶,反映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,它可以是教育家的标签,但绝非教育家的专利,它往往以具体的形态呈现在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中。
作为一名教师,专注于细节,投入于琐事,不断修炼艺术,深入开展研究,便是身体力行地践行教育家精神,也终会在教育的舞台上光芒万丈。(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 杨帆,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陈浩)
责编:刘洋 编辑:唐翌殊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